會展業在危機中尋求機會
日期:2009-03-12
在第五屆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CEFCO2009)舉辦期間,中國貿促會副會長王錦珍就2009年我國會展業發展前景、《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08》發布情況等問題接受了媒體聯合采訪。 王錦珍認為,參展商參展預算的緊縮,將直接影響組展商的收益,并進而影響展會的組織水平。因為在收入下降的背景下,組展商為了渡過難關,同樣會在買家邀請、現場服務等方面減少預算和開支,并引發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整個會展行業組織水平下滑,以及參展商和觀眾滿意度的下降。 積極面對危機 王錦珍指出,這次金融危機已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且仍在蔓延。因此,應對危機的措施不可能是單方面的,政府、協會以及企業都要有危機意識,都要有應對危機的責任感。王錦珍呼吁大家齊心協力渡過難關。 首先是政府層面。各級政府可以通過減免稅收等措施,減輕會展企業負擔,降低會展企業運營成本。除此之外,各地政府對展館的建設務必謹慎。展館建設項目是否立項審批建造,關鍵要看市場是否有需求,以免造成資金浪費。 其次是協會層面。目前我國已有40多個各級各類會展行業組織。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這些機構切實加強行業組織在行業研究和人才培訓方面的獨特作用。一方面,應通過專題研究等多種途徑,探討會展行業運行規律、金融危機對會展業的影響以及會展業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另一方面,要通過專題講座、在職培訓等形式,提高從業人員應對金融危機的意識和能力。 最后是作為應對這次金融危機的前沿部隊,會展企業應重點做好以下三點:一是樹立信心,在危機中尋求機會;二是要利用全球金融危機的不平衡性,近段時間應將市場轉向受經濟危機影響相對較小的國家和地區,特別要注重開發國內市場;三是苦練內功,加強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將經營壓力轉化為提高管理水平的動力。 一線城市展會數量“縮水” 據調查,2008年,被人們列為一線會展城市的北京、上海、廣州,一共舉辦了866場展覽會,較2007年有所減少。從連續4年的跟蹤數據看,2005年至2008年三地舉辦展會數量分別是950場、864場、924場、866場。這種鋸齒形交替狀態究竟是展覽業的大小年之分,還是存在其他原因,有待觀察。 展館經營可能面臨困難 據統計,截至2006年年底,全國(港澳臺除外)擁有各類會展中心和展館(不包括可用于展覽面積在2000平方米以下的會展中心和展館)已達170家,可用于展覽的總面積高達537萬平方米。展館的急劇增加,雖然有效地解決了會展業發展瓶頸約束,但同業競爭也進入了白熱化狀態。雖然2006年和2007年展館建設速度一度放緩,但是去年又重拾升勢,且新展館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區。 王錦珍說,展館建設步伐眼下難以遏制。一方面,由于展館建設周期相對較長,那些已經開工的項目將繼續投資。另一方面,在為刺激內需而掀起的新一輪政府投資中,不少地方政府可能將資金投向展館建設。在我國展館數量相對過剩的背景下,展館建設的持續增多,必然導致展館經營面臨更大困難,出現閑置浪費。 “南京會展熱”引起同行關注 2008年,南京會展經濟逆勢而上,全年共舉辦各類展會近300個,同比增長30%。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南京國際博覽中心等主要展館檔期爆滿,帶動當地旅游、酒店、餐飲等相關行業。這樣的情況,不但令參加CEFCO2009的中西部會展企業艷羨不已,也讓上海、北京、廣州會展強市的代表刮目相看。 據了解,南京會展經濟擁有巨大優勢:南京是交通樞紐,水陸空交通線四通八達;南京產業結構雄厚、腹地市場廣闊,直接輻射江蘇、安徽、江西等人口密集地區;南京科教資源豐富,是中國會展人才主要的培養地;南京軟硬件設施先進、服務配套齊全;南京一直實施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出臺了“四個十工程”、“打造六個一流”等一批實實在在的會展業扶持政策。 王錦珍介紹,這幾年,大量展會重心向南京轉移,既得益于南京在發展會展產業上得天獨厚的優勢,也得益于南京市各種扶持政策提供的強大動力。CEFCO2009在南京召開,不但是對南京在中國會展城市中地位的高度肯定,而且也為南京會展業邁向國際化提供了絕佳契機。 他強調指出,2009年,隨著同類展會競爭的加劇,參展商的數量將出現下滑,因此,小展會將因無法正常舉辦,而被淘汰出局。會展業將面臨重新洗牌。 盡管如此,由于中國政府及時采取了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科技發展等措施,相信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于其他國家。在此過程中,我們應理清思維,積極探索中國會展業穩定發展之路,改善環境,加強培訓,創造更多品牌展會,進而為調整產業結構、科技進步、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做出努力。
(責任編輯:本站 )
聲明:本網轉載作品一般注明出處,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并非出于本網故意,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會加以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