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紡織服裝學院舉行了一場特別的服裝秀,壓軸出場的3D服裝系列驚艷觀眾。據了解,這系列服裝曾于今年11月在第十一屆“中國光谷”國際光電子博覽會上展出,一時賺足了眼球。記者昨日探秘這些服裝的制作過程。
??T臺上,模特身著的白色眼鏡、項鏈、帽子、裙襯,金色的馬甲,這些后現代感的服飾均是用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該校紡織服裝學院院長溫振華介紹,今年的光博會設置有3D打印創意時裝秀環節,當主辦方得知該校既有3D打印技術專業,又有服裝專業時,就將3D打印創意時裝秀全部交給該校承辦。
??先由服裝學院的教師團隊設計款式,再將設計圖交給3D打印專業的師生,由他們在電腦上建模,然后打印出來。3D服飾的材質偏硬,為確保模特穿在身上貼合,每件服飾打印前,都需將模特的身材數據輸入電腦,然后量身定制,所以打印出來的服飾是獨一無二、貼身合體的。
??這些服飾從設計到制作,耗費了師生們一個多月的時間。據了解,光博會上展示的30套3D服裝的成本高達20余萬元。
??溫振華介紹,由于技術的限制,目前3D打印使用的多是塑料、金屬粉末等材質,質地較硬,因此運用在服裝上也以配飾為主,如果將來3D打印能用紡織材料,那么3D服裝完全可用于我們的生活中。
受到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的影響,我國服裝企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為了降低用工成本,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服裝企業意識到了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業內人士表示,機器換人是我國服裝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所出現的必然現象。與以往的設備相比,高效、節能、省人工是這些設備的共性。
加強服裝與科技的融合
國內一些服裝企業之所以遭遇生存困境,一方面是由于很多服裝企業不重視市場潛在需求的挖掘和分析,以及在技術、設計上的研發投入,而只是依靠市場貨品的暢銷程度來決定企業的生產計劃,導致企業跟不上市場變化的步伐;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全面覆蓋,方便、快捷、實惠的網購模式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和認可,這也成為導致服裝企業關店熱潮不退的關鍵因素。此外,隨著人口紅利時代的結束,中國紡織行業在國際競爭中的人力成本優勢已基本不復存在,日益上漲的勞動力成本壓力對于一些處于困境的服裝企業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對此,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表示,新常態下,加快紡織服裝行業的轉型升級,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有效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更好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和全球產業分工,是中國紡織行業發展所面臨的緊迫任務。未來,紡織服裝行業將大力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到海外投資建設紡織原料基地、加工基地以及研發中心、營銷渠道等,有效彌補國內產業體系的薄弱環節,同時通過擴大跨國資源配置,促進全球產業分工布局優化。
值得關注的是,面對新的互聯網市場,服裝產業要轉型升級,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就必須在新常態下,加快渠道創新與產業融合,加強服裝與科技的緊密融合,通過新技術的引入全面提升企業的反應速度和效率。業內專家也表示,互聯網電商時代,服裝企業轉型升級已成必然,但要站穩腳跟,還必須不斷研發創新,將科技進步作為企業轉型升級的首要著力點。
企業提高機器使用量
為了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利潤率,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服裝企業意識到了技術創新的重要性。調查數據顯示,82%的服裝企業有機器換人需求,44.1%的企業將加強產品研發和創新。專家表示,機器換人是我國服裝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所出現的必然現象。與以往的設備相比,高效、節能、省人工是這些設備的共性。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縫機業共生產縫紉機1292萬臺,機電一體化高效節能縫制機械總產量占工業縫制機械總量的比例已由2009年的10%提升到目前的49%。平、包、繃等大宗主導產品中機電一體化產品占比由2009年的15%提升到目前的45%。其中,電腦平縫機2013年總產量高達270萬臺,同比猛增80%,首次超過機械型普通平縫機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