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8月23日訊 新學期臨近,又有一批新教師將上崗開始自己的任教生涯。8月22日上午,龍游縣今年新錄用的教師柴采鳳拿到了分配通知書,她的工作單位是一所農村學校——靈山小學,而開學前卻要求她到城區的西門小學任教。根據計劃,柴采鳳將在城區學校工作學習一年后,再到靈山小學任教。
據了解,今年全市共有30多位農村新老師和柴采鳳一樣,被“分配”到城區學校鍛煉。這也是我市教育部門培育農村新教師成長、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又一項舉措。
農村新教師進城“取經”
目前,由于受各方面條件限制,農村學校師資水平較城區學校有不小的差距。為縮小這一差距,近年來各地教育部門都加大了對農村學校的傾斜力度,如通過定向招聘的形式引進新教師,為農村學校注入“新鮮血液”。
然而,由于農村學校的老教師業務水平參差不齊,新教師成長缺乏師傅引領,成長存在著很大的困難,大多只能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如何讓新教師盡快成長起來?我市的教育部門把目光轉到了城區學校,利用城區學校優秀教師多,教研氛圍濃的優勢,讓農村新教師在工作之初就能得到名師引領,在優秀同伴的激勵下實現快速成長。
記者從教育部門了解到,開化縣從2005年就開始進行了小范圍的嘗試。2009年,農村新教師進城培養的人數達到了20位。到上學期止,開化縣已經有36位農村新教師享受了這一政策。
常山縣教育局也在2008年開始了這一嘗試,每年按學科選擇8位農村新教師留在城里學習鍛煉,到現在也堅持了3年。
2009年,柯城區依托“名校托管”的模式,當年被托管的農村完小教師缺員全部從城區學校“選調”,而按編制分配進這些完小的新教師全部被留在城區學校工作。
隨后,衢江區也實行了柯城區的均衡模式,開始嘗試農村新教師進城培養的計劃。
據最早推進這一舉措的開化縣教育局負責人介紹,在現行的農村優秀教師選調進城的制度下,農村學校特別是偏遠農村學校優秀教師流失嚴重,影響了農村學校的發展。通過農村新教師進城培養計劃,可以有效提高農村新教師的起點水平,促進農村老師的專業成長。
城區學校培養不遺余力
農村新老師“分配”進城來,得到城里優質學校的大力支持。據了解,開化縣一中近年來每年都有三五位農村新老師來校學習鍛煉。學校專門為他們找了骨干老師當師傅。每個月,教研組和教科室都要專門組織骨干教師聽課,為每一位新老師提出意見和建議。
為了讓這批新老師能夠充分認識自己的優點與缺點,開化縣一中還給他們拍錄像課,讓他們放慢鏡頭觀看自己的教學過程,并請專家和他們一起分析、探討,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案。
每年都要承擔為數不少的農村新老師培養任務的開化縣實驗小學,專門研究制定了針對農村新教師的“藍綠工程”,多方面為農村新教師的工作學習提供方便。
有些城里學校還把農村新老師的培養延伸到了校園文化的層面。據了解,龍游縣橋下小學為了培養農村新教師,除了正常的師帶徒和隨堂聽課外,還讓他們充分了解校園文化,了解名優老師的工作和學習精神。學校負責人認為,這種文化和精神的底子對于新老師來說更為重要。
城區學校對于農村新老師的培養可謂不遺余力。開化縣一中校長余估紅說,一年入門,三年成形,六年成材,新老師的成長自有它的規律。開化縣一中作為優質教育資源,能為農村新老師培養貢獻一點力量,是學校的責任與義務。
新教師學成回鄉成骨干
常山縣宋畈小學的吳劍慧,是一位參加工作僅三年的新老師,如今她已成了學校的骨干老師,任該校的教導處副主任,負責一所完小的教育教學工作。談起自己的成長經歷,吳老師說這和自己留城鍛煉一年有很大的關系。
吳劍慧2008年從衢州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常山縣宋畈小學任教,按照“進城培養”計劃,她當時報到的崗位是常山縣實驗小學,并且擔任一年級的語文教師兼班主任。在這一年里,學校給她提供了大量的學習機會,在優秀老師的引領下,吳劍慧很快成長起來。
2009年,開化縣華埠鎮初中的鄭淑霞留在縣一中鍛煉。她對留城鍛煉學習感觸很深,“我曾在農村學校代過兩年課,農村學校教研氛圍不濃,教學水平很難提高。而在開化縣一中,有師傅帶著,教學氛圍濃厚,學習的機會多,進步很大。”
開化縣蘇莊鎮富戶小學教師黃婷莉三年前分配的時候也在開化縣實驗小學鍛煉了一年。她告訴記者,在這一年里,實驗小學專門為她安排了指導老師,有空的時候還可以隨時聽學校骨干老師的課。在這一年里,她開了五六次公開課,有力地促進了自己的專業提升。
采訪中,一些“進城”鍛煉的農村新老師們認為,在城區優質學校里鍛煉學習,學習優秀老師的工作方法,感受他們的工作和學習精神,“進城”一年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與技能,更擴大了他們的眼界。
如今,不少像黃婷莉這樣曾參加進城學習的新教師,都已回到了原先分配的農村中小學。他們回鄉走上真正屬于自己的工作崗位后,普遍得到了學校和學生的好評,不少已成為當地農村學校的骨干教師,他們就像是一批星星撤播在農村學校,為農村學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記者感言
讓更多農村教師有“進城”機會
一個人的成長與所處的環境密不可分,一位老師的成長與學校大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什么樣的環境造就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學校培養什么樣的老師。
同樣是師范畢業走上講臺,但是三五年后,有的會產生很大的差距,原因是什么?很多老師認為,這與自己所處的教學環境有關。相比城區學校而言,農村學校規模小,名優老師少,教科研的水平低,這樣的環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新老師的成長。
近兩年來,我市大部分縣(市、區)教育局為農村新老師的成長創造了進城鍛煉的機會,讓部分農村新老師有了步入講壇的高起點,得到了城里學校的大力支持,受到了農村新老師和農村校長的認可和歡迎。
經過多年努力,我市基本實現了城鄉學校硬件的均衡,而要真正實現城鄉教育均衡,師資的均衡是關鍵。
不可否認,受教師編制等多方面的影響,我市農村新老師“進城”鍛煉的比例還比較小。我們期待更多的農村老師有機會當一回“城里”老師,并且逐步形成城鄉教師流動的常態機制,促進農村教師的專業成長,為城鄉師資均衡提供制度性保障。
來源:衢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