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我市民間文學《錢王傳說》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在今年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四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至第三批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的通知中,我市“彭祖養生文化”、“橫畈豆腐干制作技藝”、“麒麟燈”三個項目被列入杭州市非遺保護名錄。至此,我市共有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2項,浙江省非遺名錄8項,杭州市非遺名錄23項,本級非遺名錄50項。非遺保護工作整體走在了杭州市的前列,基本形成了四級名錄保護體系。
我市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早在公元前109年就在此設縣。臨安是吳越錢王的出生地和歸息地,吳越文化的發祥地。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內涵豐富、風格淳樸、特色鮮明。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2007年,市政府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市文化遺產保護重大事項,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扶持力度,逐年遞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力度。
從2005年以來,我市按照“全面發動、整體推進、總體部署”的工作思路,進行有組織、有領導、有計劃、有部署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和普查工作。從2007年開始,全市先后有700多名普查員深入鄉村農戶,采取個別訪談,開座談會,按照四不漏(不漏村鎮、不漏項目、不漏種類、不漏線索)要求,開展地毯式的調查,全市共收集線索61204多條、重點調查表2838余項、新發現項目1768項,征集實物276件、文字記錄280萬字、錄音資料28小時、攝像資料300小時。
今年以來,我市在非遺保護工作上不斷創新。在第六個文化遺產日期間,圍繞“依法保護、重在傳承”主題,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活動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舉辦了非遺曲藝專場送戲下鄉、傳統手工技藝絕技絕活展示,表彰命名了6位臨安市民間藝術家,確定龍崗鎮國石村等16家單位為市首批傳承基地。在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我市選送的昌化雞血石雕、昌化竹編、千洪宣紙桃花紙制作技藝三個項目參展亮相。其中昌化雞血石雕項目獲博覽會金獎,昌化竹編獲銀獎,千洪宣紙桃花紙制作技藝獲優秀獎。同時,浙江省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傳統技藝、傳統美術雕鐫塑青年作品大賽中,我市非遺中心選送的錢建仁等8名雞血石雕藝人獲得2金6銀的好成績,居杭州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