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要運進城銷售,只要一個電話,物流運輸車就上門服務。這種過去只存在于城市的“宅急送”型物流運輸體系,如今正在云和廣大農村也已成為現實。隨著日前全縣21個農村貨物網絡配送站的全面建成,麗水云和農民已經能在家中享受到“村急送”的便利。
“臨近年關,進城做買賣的農民越來越多,農產品物流也很‘火’。”云和縣恒運運輸公司的車輛管理員沈遠明,奔波往返于云豐鄉沈莊村與縣城之間,他說,物流運輸的便利催生了不少“夫妻搭檔”——妻子每天在家采收蔬菜、菌菇,打包直接扔上物流運輸車,在縣城擺攤販賣的丈夫只要按時去車站接收包裹就行。“一般一件包裹只要3-5元錢,而農民卻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
在有著11萬人口的云和縣,目前仍有近50%的人口分散居住在邊遠山區的842個自然村,這些農民大多以種植香菇、黑木耳、水果、油茶、茶葉、高山蔬菜等為生,但由于農產品物流一直以來都以常溫物流、自然物流形式為主,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損失很大。
隨著近年來交通條件的改善、信息通訊的日益便利,云和農副產品生產與加工能力大幅提升,農村物流規模也在逐步擴大,物流需求迅速增加。“相對于城市物流產業的火爆,農村物流產業一直處于相對冷清的階段,物流信息滯后、物流設施不足、流通方式落后等問題在全國的農村地區都非常普遍。”云和縣公路運輸管理所副所長梁維琛說。
面對這一現狀,云和大膽破題。2011年,編制了《云和縣交通物流發展規劃》,結合省政府實施的千鎮連鎖超市和萬村放心店工程,全面建設農村貨運網絡站,確保農產品物流暢通。
以云和縣恒運運輸公司為龍頭,云和縣先后建立了10個農村貨運網絡站,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輻射各鄉鎮的農村貨運信息網。但由于山區人口居住分散,10個貨運網絡站遠遠不能滿足農產品運輸需求。前不久,云和縣運管所進一步扶持恒通、恒運兩家汽運公司,在原有基礎上繼續組建了11個農村貨運網絡站,在全縣十個鄉鎮、街道建立了21個農村貨物網絡配送站。
“這些配送站,相當于城市居民熟悉的快遞公司收貨點,農民可以把農產品送到這兒發貨,也可以打電話讓運輸車上門收貨。”梁維琛告訴記者,目前整個物流網絡框架初具規模,雖然大型物流運輸還沒有全面普及,但已經為個體農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如今,云和已經建立了鄉鎮貨運信息網,在這個信息平臺的基礎上,由云和縣恒運運輸公司的農村貨運專用車與恒通汽運公司的農村客運車開展聯合配送。“我們通過物流信息中心與物流配送站聯網收集、發布農村市場的供求信息,對農村需要運出產品及時組織車輛進行運輸,同時積極幫助農民尋求市場商機。”梁維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