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時節,遂昌縣妙高鎮東峰村百畝生態蔬菜基地一片勃勃生機。每天一大早,七八個村民就忙著從70多立方米的沼氣池舀出一擔擔沼渣,給包心菜、白菜等蔬菜施肥。
這個去年年初建成的蔬菜基地,全部采用原生態的方式種植。最初,由于當地有機肥源有限,農民只能出高價從外地購買沼渣,直到去年年底,東峰村新建了一個小規模養豬場,這一難題終于迎刃而解。
“基地的殘菜用來喂豬,豬糞制成的沼液、沼渣是肥田的最好肥料,單這一項,每年節約的成本就超過6萬元。”基地負責人雷文斌告訴記者,用有機肥灌溉生長的蔬菜,“嫩得滴綠”,品質非常好,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東峰村的“種養結合”,只是遂昌農民發展原生態產業的一個小小縮影。針對國內市場上“土法種養”的農產品廣受追捧的現狀,近年來,遂昌縣積極打造原生態縣域品牌,引導農民回歸種養本原,積極發展原生態產業,一舉打響了“黃泥嶺土雞”等多個特色產品。
振興傳統種養業,優質的土壤與充足的有機肥必不可少。因此,遂昌縣從小處著眼、源頭入手,鼓勵群眾針對當地產業規模,發展農牧結合的“零排放”生態養殖模式。
據遂昌縣能源辦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縣已經有92家規?;B殖場“變廢為寶”,建成了總容積量達7000多立方米的沼氣池。由于沼液和沼渣含有大量的氮、磷、鉀等元素,這些養殖場每年產出的10萬多噸有機肥,便成了周邊農戶隨到隨取的“農家寶”,肥田總面積已達1萬多畝。
與菜地采用人力施肥的方式不同,在灌溉難度較大的果園,先進的機械施肥設備已經逐步普及。“只要扳動開關,有機肥就會順著滴管系統源源不斷地滲進泥土。”最近新建了20畝紅提基地的北界鎮登埠村村民邱志偉說,“完成全部施肥工作只花了三個多小時,完全不需要人力,肥料全是從村里的養殖場免費運來的,一次能拉兩噸多,用上兩個月也沒問題,很方便。”
跟著邱志偉的取肥車來到位于登埠村的遂昌新源農牧有限公司養殖場,負責人鄧朝平指著干凈有序的豬欄告訴記者,自從建起了400多立方米的沼氣池,養殖場再也不會污水橫流、臭氣撲鼻了。1500多頭生豬每天產生的近4噸排泄物全部用于發酵制沼,附近的種植戶可以用水泵隨到隨取。“我為農民解決了肥料不足的問題,農民則幫我解決了環境污染的難題,是個雙贏的結果。”
生態有機肥得到了充足的保證,原生態農業也隨之實現了大發展。據遂昌縣農業局負責人介紹,截至去年年底,全縣共建成涉及19個農業品種的65個原生態農產品基地,年產值已近9000萬元。
來源:麗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