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失敗,這些都是常有的事,最主要是心態平和,觸變不驚,碰到了挫折,知道怎么去應對,看看自己弱在哪里,然后,去改進去提高,這樣才會進步。" 采訪余強春的日子很特別,那天溫州的五馬街上除了人頭什么也看不見,從溫州大廈到開太百貨幾百米的路程,車輛行駛需要40分鐘,雖然天空飄著雨,但是人們的興致絲毫不減,大街上張燈結彩烘托著濃厚的節日氣氛,這就是溫州的平安夜。這個從國外來的“泊來品”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重視,中西文化的交融,在這樣的節日里有最直白的表現。就在這樣的一天我們采訪了做外貿服裝的余強春,這也算是中西合璧的巧合。 巧遇葛經理 來到迷西仕記者首先看到的第一條標語是“企業的自下而上靠質量,企業的發展靠質量,企業的未來更依靠我們的工作質量和產品質量。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遇到的第一個人是葛經理,對她的第一感覺是,年輕,漂亮,干練。 經她的助理介紹,才知道原來她就是余強春的太太,在公司主管生產那塊。于是,對余強春的了解就從他的生活開始。聊起余強春,她說的第一句話是,“我身邊的朋友都很羨慕我,她們說我嫁了個好丈夫。確實,我自己也覺得嫁給這樣的丈夫真的很幸運,他很體貼,我們結婚十幾年,大兒子都十五歲了,從來沒吵過架。” 如果不是聽她親口說,實在很難想象面前這位溫文爾雅的女士,已經是一個十五歲孩子媽媽,她說,“雖然他(余強春)在家里的時間不多,但有空的時候就會陪孩子或者一家人出去旅游。”她笑著說,“在孩子的眼里,他是個慈祥的父親;在公司員工的眼里,他是個嚴肅的老總。” 服裝:耳濡目染的選擇 正式開始采訪余強春是在迷西仕的新行政樓里,三天后,這棟樓就要正式被啟用,這個行政樓相當氣派,有功能齊全的會議室,數字化的設備。而說起十幾年前剛開始做服裝的時候,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做服裝可能是受到家庭的影響。”余強春的父母從事服裝行業,不僅如此,未婚妻的母親也是做服裝的,“也許就是這種氛圍的熏陶,我后來也選擇了做服裝,一干就是十幾年。”這樣的背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是家族企業的接班人,而事實上不是。 “我是從家庭作坊做起的,在家里擺十幾輛平車,請幾個工人就開始做了。”余強春回憶說,“那時候做西裝加工很輕松,做妙果寺的單子,款式非常簡單,早上拿到布料,晚上就交貨,整個流程很快。”后來,單子越接越多,就在旁邊租了三間兩層的房子做廠房,“當時的規模很小,也沒有正式的廠房,嚴格來說也談不上管理。 講到家人對事業的影響,余強春頗有感觸,“做服裝十幾年,算起來也比較久了,但是這一路走來,并不是我一個人在努力,身邊還有很多人在支持和幫助我。” 接著,余強春講起了他姐姐余強妹,余強妹和余強春一樣自小受到父母的影響,她對服裝技術、生產流程都非常熟悉,在公司里擔任質量總監一職,負責對服裝的質量進行全程的監督和管理,姐弟倆在工作上合作多年早已達成了默契。而另外一個被提到的就是現任迷西仕的林總經理,“服裝的加工質量好壞,最基本的當然是要有好的原材料,這塊我們的總經理就把握得很好。”林總經理想必是適應了迷西仕的“土壤”,他對公司所需的原材料采購,質量、價格的把握上都顯得游刃有余。 第一筆外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啟示 溫州服裝界做外貿的人幾乎都知道,迷西仕差不多是在1998年開始做外貿的,而事實上早在五年前,迷西仕就做了嘗試。當時余強春剛剛搬到了龍橋工業區2000多平方米的新廠房(企業叫紳仕制衣公司),開始有了做外貿的念頭。 余強春喝了口水,淡然地說,“大家可能不知道,事實上,我在1993年的時候就開始做外貿了,而且是做正規的外貿,接的是現在外貿界公認的最難做的日本單子。”那是個100萬美金的訂單,從他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當時做這個單子的難度,“日本的單子要求非常嚴格,如果在衣服里發現一個針頭就要賠償100萬日元,當時,我很有興趣做,也有信心能做好,對方來看了產品之后非常滿意,問題出在生產的周期上,當時為了做好這個單子,花了很長的時間做前期的準備工作,后來只剩下40天的時間生產,結果到了交貨的時間只做了一部分。” 這是余強春做的第一次嘗試,也是第一次認識到做外貿的風險和難度,“現在回過頭來想想,當時整個廠房和設備這些硬件條件都還跟不上,那個單子做起來是很有難度的。成功,失敗,這些都是常有的事,最主要是心態平和,觸變不驚,碰到了挫折,知道怎么去應對,看看自己弱在哪里,然后,去改進去提高,這樣才會進步。”這次經歷后,迷西仕重新做內銷,并以此為鑒,加強內部管理和硬件的建設,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外貿:塞翁失馬的幸運 1993年的嘗試對余強春而言,受益匪淺。之后的幾年,余強春不斷地加強內部的管理,視產品的質量為生命。他說,“產品銷路好不好,不是看你有多少宣傳,最主要的是質量,質量才是產品銷售的關鍵,同時款式也非常重要。”1993到1998年的幾年,余強春組建了一個良好的設計師隊伍,在產品開發上狠下功夫,他很明白,光靠別人提供的樣板加工,會有很大的局限,如果自己的產品設計符合客人的要求,會大大有利于整個銷路的拓展。 1997年的一次巧合,讓正在徘徊的余強春有了明確的思路。當時在溫州,跟迷西仕同時起步的幾家服裝企業通過合并、聯盟等形式紛紛崛起,溫州的西裝品牌在國內叫響,“做品牌?還是轉型?”這樣的問題,困擾了余強春許久。余強春很清楚,企業要尋求新的發展,就要有新的思路,當時,迷西仕就處在轉彎口,向左還是向右的抉擇將是影響企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步。“在一次偶爾的機會,我遇到了一個意大利華僑,兩個人無意間談起工作,互相都有興趣合作,就這樣,我開始考慮轉型做外貿。” 雖然事出巧合,但余強春有自己的考慮,“從妙果寺開始,我們已經做了十來年的服裝了,對其還是比較了解的,那時很多企業都開始做品牌,我了解自己的企業,有多大的肚量吃多少飯,不能弄到消化不良,當時,我的企業規模還不大,資金也不是很豐厚,做品牌比較吃力,既然如此,我就決定不跟風,轉型做外貿。而做外貿我有把握,一來,我做過正規的外貿,有經驗;二則,通過這幾年的質量提高和內部管理完善,已經有了這種實力,我對自己的產品質量很有信心。” 就這樣,余強春接下了意大利華僑100萬的單子,可是,由于對方不熟悉服裝行業,銷售和其他方面沒有做好,沒辦法支付貨款。“這次生意在當時看是失敗的,可是,現在看來,我卻從中收獲了更多。因為這筆單子發出后,大家知道我們的服裝做得不錯,于是吸引來了一批新的客戶,從那以后,我們就正式做外貿了。” 迷西仕:精心耕耘的收獲 從開始做西服加工到正式做外貿,質量一直是關注的重點。為加強服裝的質量,從1993年做日本訂單開始,迷西仕就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管理和生產標準,率先采用先進的大流水線的現代化生產方式,從日本、德國等地引進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電腦輔助設計系統、熱蒸預縮面料、立體熱燙、同步長縫、同步重連縫等智能化專用縫紉設備。 硬件設備不斷更進的同時,2001年底,一座占地15畝的現代化廠房在五星工業區崛起,在前期準備到位后,2002年,公司升格更名為浙江迷西仕服飾有限公司,公司員工擴大到600多名,同時再征地30畝引進國際一流生產流水線。 也就是從2002年開始,迷西仕正式取得了進出口自營權,從而使市場銷售網絡擴大,并且通過公司在國外的營銷隊伍,使公司直接與國際市場接軌,減少中間環節,節約成本,提高效益,拓展產品信息化渠道。另外,通過國際公司的設計隊伍,及時地將國際服飾潮流的信息及時反饋給公司,把國外對國內精湛的加工水準,相對較低的生產成本的依賴和國內對國外信息的需求進行了優化組合,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同時,公司利用國外華人的優勢,在東歐、美洲建立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為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 2002年,對于余強春來說,是事業的一個春天,這一年公司的轉型獲得了圓滿成功,在海外的市場做得越來越扎實,同年又通過了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余強春認為,“質量是企業生存之本,環保是企業之本之源。” 2003年,迷西仕這艘溫州服裝外貿的艦船依然在外洋沖鋒著,拼搏著,豐收著。2003年公司順利通過OHSAS18001安全職業衛生國際認證.公司被評為溫州市百強輕工企業、誠信守法示范單位、出口創匯大戶、實力型巨龍企業、納稅大戶。2004年,公司被評為溫州外貿服裝最具競爭力企業…… 轉眼間,又到了2004年年底,余強春繼續在忙碌,前兩天,他在飛機上度過了38歲的生日,他仿佛有些遺憾,“我這次本來是趕回來跟家人過生日的,飛機起飛前,下了場大雪,班機延誤,我就在飛機上過了生日。”而今天是平安夜,工作到晚上都沒結束,明天他又將搭上飛機繼續出差。余強春的太太告訴記者,“忙碌是必然的,我們基本上都一起在公司,雖然一直都比較忙,但是,我們都很喜歡這種工作狀態。”個人簡介余強春 浙江迷西仕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出生年月:1967年人生信念:愛拼才會贏人物特點:心態平和,為人誠實可靠,性格直爽;處事態度:寬心容物,虛心受善,平心論事,定心應變;員工評價:為人認真,嚴肅,勤勞;朋友評價:直爽、誠懇、樂于助人、家庭觀念很濃;妻子評價:體貼、細心,疼愛孩子,重視家庭;客戶評價:講信用,是個很好的合作伙伴。公司簡歷1998年,公司在龍橋工業區興建2000多平方米的新廠房。2001年底,一座占地15畝的現代化廠房在五星工業區崛起。2002年,公司升格更名為浙江迷西仕服飾有限公司,公司員工擴大到600多名,同時再征地30畝引進國際一流生產流水線。2002年,公司成為永嘉縣創匯大戶、納稅大戶,評為縣年度實力型巨龍企業,并通過了ISO14001認證。2003年.公司被評為溫州市百強輕工企業。2003年.公司通過國際OHSAS18001認證。2004年.公司被評為溫州外貿服裝最具競爭力企業2000年至2003年,公司連續四年被省農行評為AAA級信用企業。2000年至2003年,公司連續四年被省農行評為AAA級信用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