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草莓價格是有史以來最高的,平均每斤比往年高1.5元左右,最高價格達到了每斤30元。”時下,在臨海邵家渡街道,當地一莓農告訴筆者。
據了解,臨海邵家渡街道種植草莓已經有50多年歷史,近年來隨著種植規模不斷擴大,40個行政村中有一半種植草莓,種植面積達5000多畝,畝產1500多公斤,年產值5000多萬元。
自2002年第一家草莓合作社應運而生以來,邵家渡至今已有7家專業合作社。臨海市工商局積極支持區域化布局的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引導當地農民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草莓種植業及相關產業,發展訂單農業,大力支持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壯大農業主導產業的規模。
“自合作社成立以來,我們莓農之間不僅開始相互交流各自的種植技術,實現優勢互補,還在抵御風險、談判價格等方面加強聯系,變競爭為合作。”該市中臺草莓專業合作社的馮常明說,“合作社內部也制定統一標準,社員們的草莓由合作社統一把關,保證出售的產品質量。”
當地草莓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枧橋草莓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學軍說,剛開始種植的草莓90%以上是“豐香”品種,產量低、抗病能力差、果實較軟不易保存運輸。為解決這個問題,合作社率先引進了俗稱牛奶草莓的“紅頰”品種做實驗,該草莓帶有淡淡的奶油味、糖度高、果實較硬、更易保存。隨后,合作社為社員提供優質種苗,加強對社員的田間技術指導。
如何提高草莓行業的經濟效益成為擺在農戶面前的又一難題。為此,當地工商部門工作人員多次上門,加強對品牌的宣傳、培育和扶持,鼓勵各合作社申請注冊商標,并積極支持他們爭創著名商標和馳名商標。
“我們的枧橋牌紅頰草莓剛剛在全國優質草莓評比中得了金獎,這是全省唯一獲得金獎的品牌。”提起愈做愈大的草莓生意,徐學軍臉上洋溢著驕傲。
草莓種植戶金保富的農莊自開發雙休日“果園嘗鮮游”后,不但減少了采摘、運輸的費用,經濟效益也提高了30%以上。當地的草莓已經從單純的種植業延伸到集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