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布了8月全國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空氣質量狀況,在空氣質量排名相對較好的城市中,我市名列第10位。
臺州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要捍衛和守住這一戰果,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用常態化、法治化、科學化的手段精準發力,補齊短板,真正讓好空氣成為臺州吸引八方來客最好的“招牌菜”。
作為環境治理的重要一環,大氣污染治理在路徑選擇上并無特殊之處。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當務之急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民生改善、生態效益等納入領導干部業績考評范疇,通過不斷強化“綠色崛起”的理念,算好長遠賬、民生賬、綜合賬,從而找到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能源依賴度的突破口。同時,要努力構建獎罰分明的環境治理體系,不斷打造“綠色”考核、黨政同責、終身追責等“升級版”。
好空氣是治出來的。從報道上看,我市進一步明確了工業源、移動源、揚塵源和農牧源等重點領域綜合治理方向,可以說各項措施可實施、可考核,當務之急必須拿出動真碰硬、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勢。一方面要從源頭抓起,抓住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清潔生產這根主線,嚴格按照產業目錄“招商選資”,對以犧牲環境和群眾健康為代價的項目堅決說“不”;另一方面要突出問題導向,對環境沉疴實施“靶向治療”,進一步健全“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不斷提高環境治理的系統化、精細化、法治化水平。唯有如此,在這場大氣污染防治的戰役中,我們才能推動“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的夢想成為現實。
大氣污染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且具有反復性的特征,緊抓一陣可能會取得明顯改觀,一旦放松警惕,污染很有可能殺個“回馬槍”。于此而言,要取得“決勝千里”的勝利,政府、企業、群眾必須“多點包抄”,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創新驅動、社會監督、群眾參與的大氣污染防治新機制。當下而言,不僅要通過綠色金融、綠色采購、稅收優惠、榮譽獎勵等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走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怪圈;而且應通過全域規劃和頂層設計,并輔以嚴格執法來形成一種“不敢違法”、“自覺守法”的良好局面。
呼吸好空氣,每個臺州人責無旁貸,尤應從小事做起、從點滴開始,以小作為推動大作為,以保護小環境推動保護大環境。這就有賴于我們應把環保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將生態文明理念轉化為科學、綠色、文明的生活方式,為實現“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打好攻堅戰、持久戰。
“國家森林城市”代表了一個城市綠化成就的最高榮譽,是目前我國在城市綠化方面規格最高、份量最重、含金量最足的一個獎項。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是臺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是彰顯臺州特色優勢、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徑,也是優化人居環境、打響城市生態品牌的重要體現。
2013年,市委、市政府立足全市發展大局,作出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重大決策,開啟了以“關注森林”為主題的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征程,提出了2014年創建浙江省森林城市、2016年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目標,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創建森林城市工作領導小組。
撤地設市以來,臺州市在大力推進中心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始終把城市綠化和林業生態建設作為一項有生命的重要基礎設施來抓,先后獲得“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市”、“綠化浙江先進市”、“國家園林城市”等諸多榮譽。
特別是“十二五”期間,為了進一步全方位提升城鄉綠化水平,優化生態環境,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面實施“森林臺州”建設的總體戰略,開展了“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和森林城市、森林城鎮、森林村莊等一系列的創建活動。
2012年臺州市成功創建了“全國綠化模范城市”;2014年建成“浙江省森林城市”;2015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0.1%,并成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省級生態市通過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