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之爭 商業銀行“下戰書”
三年前,溫州銀行衢州分行還沒有正式落戶衢城,而在衢州金融界,一場悄無聲息的人才爭奪戰已經拉開序幕。時隔幾年,這場戰役已經發展到白熱化階段。
溫州銀行、招商銀行、浙商銀行、金華銀行、浦發銀行……當大大小小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紛紛瞄準衢州這塊“金融洼地”開始搶灘市場時,當報紙、電視、戶外和網絡上大幅大幅的招聘廣告映入人們眼簾時,衢州的金融界開始醞釀一場不小的騷動。
現代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于是,在各家新入駐商業銀行籌建負責人的名單中,一些國有銀行的分支行網點“一把手”和部門負責人的名字赫然在目。
出于對市場和成本的考慮,培養人才不如就地取材的本土化運作模式,已經成為了股份制商業銀行對國有銀行下的第一份“戰書”。業內人士分析,目前衢城已經開業的幾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一把手”,大部分是在衢州地區有過多年國有銀行管理經歷的中高層。
對此,國有銀行管理層將其視為銀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銀行競爭越充分,人才流動越頻繁,人才流動對整個金融市場和國有銀行而言都是好事情,空缺的職位有人能夠及時頂上來,人才梯度不會出現斷鏈。讓一部分新鮮血液流入國有銀行的管理層,能夠讓國有銀行煥發新的生機。
客戶之爭 國有銀行“搶低點”
衢州金融市場總量只有這么大,每家銀行對能分到多少“蛋糕”都心知肚明。面對股份制商業銀行咄咄逼人的“跑馬圈地”,國有銀行開始了微妙的轉身。
“股份制商業銀行進來前后,國有銀行對我們小企業的態度都不一樣。”一邊是大企業大客戶,一邊是小企業小客戶,國有銀行選擇向左轉還是向右轉?小企業主的感受自然最為深刻。
兩三年前,沈家的小企業主傅先生幾乎跑遍了全市所有國有銀行,因為沒有擔保抵押物,沒有銀行愿意為他提供貸款。但是現在,隨便走進一家銀行,都能找到針對無有效抵押物小企業研發的融資新產品,而且辦理貸款的速度之快遠遠超出他的預期。
大企業數量有限,小企業的空間無限。深諳市場發展方向的國有銀行,在面臨巨大的業務調整和轉型壓力時,紛紛把關注的目光轉向中小企業和“三農”產業。成立中小企業專營支行和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建立中小企業和“三農”服務的“綠色通道”,將人員與優化流程向中小企業和“三農”傾斜……短短兩年時間,國有銀行通過行動透出的的意圖相當明顯:要從商業銀行手中搶得新蛋糕,必須先放下自己一貫的“高姿態”。
對小企業是如此,對普通市民更是如此。如果說兩年前各家國有銀行還只是提出一個零售銀行概念,那么隨著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的入駐,四大國有銀行已經紛紛把目光瞄向了零售銀行業務,爭做全國最好、最大的零售銀行已成為不少國有銀行的公開口號。在白熱化的客戶競爭面前,沒有一家銀行愿意放棄龐大的普通市民群體,畢竟,依靠傳統的公司業務和高端個人客戶而獲取豐厚利潤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服務之爭 國有銀行屢出“殺手锏”
服務,一直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吸引客戶的“金字招牌”,卻是國有銀行多年來一直無法觸及的痛。面對股份制商業銀行接踵而至入駐衢城的現實,衢城的國有銀行正努力尋求提升服務的契機。
排隊是銀行服務最直接的一面鏡子。在“銀行多過米鋪”的當下,當排隊長龍成為營業網點一景時,對于銀行來說,損失的不僅是顧客的時間與好心情,更是顧客的信任。叫號機、網點轉型、大堂經理、自助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隨著國有銀行服務意識的再度覺醒,這些緩解銀行排隊現象的配套服務讓國有銀行的服務在市民心中再度重活。
“目前,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與國有商業銀行的同期存款利率相同,在利率相同情況下,如何吸收更多儲戶存款成了銀行間競爭的焦點。”業內人士坦言,銀行間競爭的實質就是“拼服務”,銀行可以為儲戶提供優質周到的服務和便攜的網絡,才是競爭最有力的籌碼,也是銀行生存的基本因素。
網點,則成為銀行銷售成功率最高的渠道。據全市金融業的相關統計數據,截至去年年底,在全市范圍內,工商銀行設有32個營業網點,農業銀行設34個,中國銀行設24個,建設銀行設25個。高度依賴網點來吸引顧客,提高“錢包”占有率和銷售收入,已成為衢城國有銀行比肩目前股份制商業銀行最為突出的一項服務優勢。(記者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