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南京多家銀行了解到,銀行和信托合作的理財產品的確被全面叫停了,估計這幾天很快就能收到正式通知。業內人士稱,銀監會此番突然叫停銀信合作,主要是由于擔心急劇膨脹的銀信合作理財產品沖擊銀行資產質量、規避監管。據統計,僅今年5月份,就有32家銀行和36家信托公司參與發行銀信合作產品413款,預計全部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發行規模為6149億元。 而當月,全部銀行的人民幣新增貸款不過6394億元。如此規模巨大的“另類貸款”,自然令有關監管部門不敢掉以輕心。
銀監會叫停銀信合作后,對市民最大的影響就是,今后去銀行恐怕很難買到年化預期收益在4%以上的理財產品了,因為目前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是目前收益最高的產品,根據投資標的不同,年收益在4%-6%不等, 一些房地產信托理財項目收益甚至高達8%-9%。
“我現在最大的投資全在銀行,股市不敢炒了,房子也不敢買了,只能買點銀行理財產品。”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每次去銀行,客戶經理都會給她推薦一些短期的信托理財產品,收益4%多一點,“總比存銀行強,雖然收益不高,但是風險也不大。”但是信托理財被叫停后,陳女士也不知道以后該投點啥好了。
記者了解到,被叫停的信托理財,在銀行所有發行的理財產品中,占了七八成的比例,除此之外,銀行發行的主要是票據類、債券類等低風險理財產品,而這些產品收益也相對較低,一般在2%-3%左右,比銀行定期存款略高,比信托理財產品收益要低。
“說實話,銀信合作叫停后,我們的理財產品也要進行全面梳理,尋找新的方向。”一家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銀行理財產品要回歸低風險的本質,但是肯定要尋找新的出路。
那么今后是不是收益相對較高的信托投資計劃就徹底“淡出”江湖了呢?“我們現在和銀行的合作渠道,只剩下我們自己發行的集合信托理財產品,然后銀行代銷。”一信托行業人士稱,但是這種信托計劃對于普通投資人來說,門檻都比較高。
一般來說,這種由信托公司自己發行的信托計劃,金額通常都非常小,大多數就一兩個億、多則也不超過5億元。同時,產品對于投資者的硬性門檻(必須高于100萬元)和投資者總人數限制(單個信托計劃的自然人人數不得超過50人,但單筆委托金額在300萬元以上的自然人投資者和合格的機構投資者數量不受限制)門檻都較高。而且這種信托計劃經常是資金量大者優先,也就是說,以后老百姓拿不出上百萬,買不到收益相對較高的信托計劃。快報記者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