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8月12日訊 昨日,記者從市農業局了解到,從2007年到2009年3年的時間,臺州市對農業面源進行污染防治,逐步削減養區內的散養畜禽存欄數,3年共投入整治資金達4200萬元,完成治理規模養殖場249家,新建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3個,共建成沼氣池17020立方米,堆糞池1960平方米,配套農田果園16870畝。
據市農業局農場管理站站長李小龍介紹,通過3年的治理,臺州市農業實施畜禽養殖“退村進區”工程,建設生豬和奶牛生態養殖小區,走農牧結合的路子,并推廣應用生物發酵床“零排放”養殖模式,有效地改善了養殖環境和農村生活環境。全市249家規模養殖場涉及生豬存欄4萬頭,奶牛存欄2000頭,據測算,經過治理后,年可處理污水18.4萬噸,處理糞便2.4萬噸,年可減排COD1707噸,氨氮143噸、總磷94噸、總氮319噸。同時,建成的沼氣池可年產沼氣225萬立方米,折合煤氣21900瓶,按每瓶92元計算,約可產生經濟效益200萬元。
2007年,椒江區先后投資1800多萬元在椒江九塘、三甲兩地興建一個生豬養殖小區和一個奶牛養殖園區,把原先分布在主城區各村莊內的生豬、奶牛散養戶搬遷到該小區。同時,成立椒江區生豬養殖小區管理有限公司,實行租賃管理方式,對養殖戶進行統一管理,堅持統一防疫管理、統一消毒處理、統一技術服務、統一污染治理、統一人員與財物管理。
“目前我市以市區規模養殖場整治為示范,推動全市生態畜牧業發展。自從畜禽糞便得到了無害化處理,根本上解決我市部分養殖業對環境所造成的嚴重危害,減少疫病傳播發生,促進畜牧業健康發展。”李小龍對記者說。
據臺州商報 張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