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抓好工業經濟
努力實現保穩促調
工業經濟興,縣域經濟則強。浦江縣深入實施興工強縣戰略,確保工業經濟在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積極推進轉型升級,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
加強平臺建設,優化發展布局。加強科學規劃,明確區域發展重點,逐步形成浦鄭公路沿線兩側、以經濟開發區為主和以黃宅、鄭宅、白馬工業功能分區為配套的工業產業帶,豐安大道沿線兩側、以江南市場群和浦江綠谷(創意產業園)為重點的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帶。做好開發區和工業功能分區規劃的修編完善,盤活存量土地,拓展發展空間。清理開發區、工業功能分區工業用地,全面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強區內配套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加快虞宅水晶加工園建設步伐,規劃建設中余鎖具加工園,促進區域特色產業集聚發展。引導企業加大投入,并把投入重點放在技改項目、重大設備升級項目上。
推動轉型升級,優化產業層次。加快科技強縣建設步伐,加大調整和優化產業層次的工作力度,努力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建立重點產業提升咨詢委員會,編制產業提升發展規劃,引導水晶、絎縫、掛鎖等傳統產業,加快向技術裝備創新、工藝創新和產品創新發展,推動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變。加快培育和提升LED、太陽能光伏、電子信息、新材料、化工等高新技術產業,形成支撐工業發展的新的主導力量。加快水晶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掛鎖服務中心等行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充分發揮網絡科技交流平臺優勢,增強科技服務功能。推進品牌戰略、知識產權戰略和標準化戰略,切實抓好人才隊伍建設。
做好企業幫扶,優化服務環境。全面落實上級有關稅費減免政策,出臺和落實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舉措。調整和完善工業扶持政策,重點加大對企業出口的扶持力度、加大對企業投資的引導和扶持力度,確保實效。設立企業解困周轉資金,幫助企業解決短期資金困難問題。建立企業風險防范預警體系和協調機制,重視做好工業經濟形勢分析預測工作。健全領導聯系服務企業制度,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全面開展“千名干部進百企、共渡難關促升級”服務活動,強化政企聯動,優化服務環境。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強化企業家的合法經營意識、環保責任意識、回報社會意識。實施企業員工技能提升工程,加大對職業技能培訓的資助力度,提升員工崗位技能與素質。
著力抓好有效投資
優化調整需求結構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當前形勢下,要把握擴大內需的重大政策機遇,不斷優化和調整需求結構,使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的力量更加強勁。
加大項目工作力度,促進有效投資較快增長。大力推進落實重大項目建設行動計劃,著重推進“六大工程”和“四大項目”。“六大工程”:工業提升工程,包括園區平臺建設和工業技改項目等;農村建設工程,包括村莊整治、甘泉工程、強塘固庫工程等;旅游促進工程,包括仙華山、江南第一家、白石灣景區建設和其他旅游項目建設等;宜居環境工程,包括城北區塊舊城改造、東山公園一期、第二垃圾填埋場、垃圾焚燒發電廠等;社會發展工程,包括浦江四中、文化館、檔案館、中小學校改擴建工程等;交通能源工程,包括豐安大道建設、侯中公路建設、城鄉電網建設等。“四大項目”:浦江綠谷項目,指豐安大道毗鄰義烏段兩側區塊的創意產業園;仙華文景項目,指仙華街道紅旗村區塊的文化產業園;江南市場項目,指47省道沿線兩側區塊的物流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特色工藝品市場等市場群建設;上山文化項目,指上山文化博物館及遺址公園建設。
加大引導扶持力度,促進服務業較快發展。挖掘和發揮資源特色,著力形成山水生態旅游、文化休閑旅游和農家休閑旅游三大旅游產品體系。完成仙華峰林景區建設和昭靈廣場整治一期工程,啟動白石灣風景區西線開發,完成江南第一家景區義門路改造和商業街開發,啟動原仙華水寨項目。繼續做大“吃農家菜、住農家舍、試農家活、看農家戲”等特色休閑旅游,開展整村農家樂試點。立足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打造“萬年上山文化”、“千年儒家家族文化”、“百年書畫文化”等金名片。整合現有書畫場館等資源,規劃建設融文化藝術表演、書畫創作展銷、特色工藝品展銷和浦江特色小吃于一體的仙華文景。規劃建設浦江綠谷,重點發展工藝美術創意、制造業設計創意、時尚設計創意和休閑消費創意等領域,推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對外開放水平較快提高。明確招商重點,突出主業招商和產業招商,著力引進有利于提升水晶、掛鎖、絎縫等傳統主導產業,有利于加快LED等新興產業形成集群優勢,有利于培育新的產業集群的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龍頭項目。創新招商方式,突出專業招商和企業招商。優化招商環境,突出要素招商和服務招商。舉辦第五屆中國水晶及玻璃制品博覽會,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會展,擴大貿易平臺。
著力抓好城鄉統籌
深入推進城鄉建設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大“三農”工作力度,加強新型城市建設,進一步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
努力拓寬渠道,不斷加快農民增收致富進程。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安全,穩定糧食生產面積,完成糧食生產任務。積極培育現代生態農業,建立和完善精品型核心示范基地,加強山地蔬菜現代示范基地建設。全面實施農技服務年活動,加強農業信息技術服務,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舉辦第二屆“三農”博覽會和第二屆葡萄節,整合和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提升品牌效益。鞏固和發展家庭工業,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家庭來料加工專業村,培訓一批來料加工經紀人,形成一村一品新格局。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深入實施農民素質工程。
突出建設重點,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繼續推進村莊整治和甘泉工程。重點加大“空心村”、園中村和城郊結合部農村舊村改造力度,逐步推行高標準的農村新社區建設。加快推進甘泉水廠建設工程,完成里傅水廠、七樹嶺水廠、和平水廠建設。繼續深化農村面源污染整治,基本完成第二垃圾填埋場一期工程,啟動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開展城區飲用水源地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水利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標準化農田地力提升工程,開展耕地墾造、建設用地復墾和土地整理。全面完成通濟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金坑嶺水庫除險加固主體工程和寺后塘等水庫保安加固、病險山塘整治工程。
彰顯城市特色,不斷完善城市綜合功能。立足浦江實際,以“萬年文化、山水書畫”為主線,挖掘城市內涵,延續歷史文脈,打造獨具魅力的城市特色。修編縣城總體規劃,編制縣城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近期建設規劃,重點對江南市場群建設用地和原齒輪廠地塊規劃方案進行優化、細化,優先完成豐安大道沿線兩側以浦江綠谷為重點的開發建設地塊的控制性詳規修編。大力推進城北區塊舊城改造,基本完成城北區塊拆遷安置房一期建設,啟動二期工程。完成建材市場建設并投入使用,啟動現代物流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特色工藝品市場前期工作。積極創建省級園林城市,完成東山公園一期工程,啟動江濱綠化帶五期工程建設。力爭完成豐安大道路基工程,完成環城東路建設和豐安路改建等工程,推進智后路東線、亞太大道延伸、豐安路延伸等城市道路建設。
著力抓好民生問題
全力促進和諧發展
越是困難時候,越要重視民生,越要維護穩定。浦江縣抓緊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并不斷完善維護社會穩定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持續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發展。
更加注重改善群眾生活,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增強政策的普惠性。積極抓好“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家庭的就業援助活動,重視農村低保家庭戶就業工作。深入推進社會保障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落實和完善各項救助政策。加大對低收入家庭的補貼和救助力度,切實解決好特殊困難人群的生產生活問題。基本實現城區低保標準兩倍以下城區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廉租住房應保盡保。推進社會化養老服務,新建一批農村社區星光老年之家。
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完成縣職技校整體搬遷,啟動浦江四中建設,推進黃宅中學等改擴建工程,創建省標準化學校3所。強化公共衛生服務,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加快實施城鄉社區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逐步實現“健康進家庭,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新格局。狠抓計劃外生育,大力實施性別比偏高問題綜合治理,抓好流動人口管理,進一步加強基層基礎。
更加注重加強文化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立足豐富的文化資源,積極推進“文化名縣”建設。努力建設“道德浦江”,在全縣各行各業中分層次開展以“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為主題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動。繼續扎實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模式,加強“春泥計劃”試點工作。整合農民文化節、校園文化節、社區文化節等活動。加強各級非遺保護名錄申報工作,注重已申報項目的保護和傳承。加強浦江書畫的對外交流工作,不斷擴大書畫展銷周的影響力,繁榮書畫市場。建設一批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啟動縣文化館建設工程。完成上山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國家級論證,做好上山遺址博物館及遺址公園建設前期工作。全面完成廣播“村村響”、“廣電低保”工程,啟動鄉鎮有線電視主干網絡改造,逐步發展互動式數字電視。
浦江名片
浦江位于浙江中部,金華市北部,面積920平方公里,轄7鎮5鄉3街道、409個行政村和20個社區,戶籍人口38萬,外來人口10萬。浦江歷史悠久,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唐天寶十三年(754年)置浦陽縣,五代吳越天寶三年(910年)改浦陽為浦江,至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
萬年上山、千年鄭義門、百年書畫興盛地,水晶之都、掛鎖之基地、中國絎縫家紡城,這是對浦江歷史文化積淀和工業經濟特色的一句概括。
文化浦江:浦江有“文化之邦”、“書畫之鄉”之稱,文化底蘊深厚,書畫名家輩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距今萬年的“上山文化”遺址,是中國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世界稻作農業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南第一家”,自宋迄明,鄭氏同居15世,三朝旌表,明太祖朱元璋御賜“江南第一家”。浦江亂彈、浦江板凳龍、浦江剪紙、浦江迎會、浦江麥稈貼畫、鄭義門營造技藝等名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作名錄。
山水浦江:浦江是遠近聞名的“毓秀之區”、“休閑之地”。境內山川秀麗,名勝古跡眾多,人文古跡有“江南第一家”、“上山文化”遺址等,山水生態旅游資源有國家4A級風景旅游區仙華山和白石灣、神麗峽等,“文化游、農家樂、休閑游”旅游品牌名聲在外。
特色浦江:浦江是“中國水晶之都”、“中國掛鎖中心”、“中國絎縫家紡名城”。工業產業眾多,目前已基本形成服裝、針織、水晶、制鎖、絎縫等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和塊狀經濟。其中水晶、掛鎖分別以7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而成為全國最大的產品集散地,花邊絎縫為全國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基地之一。浦江特色農產品有桃形李、豆腐皮、竹葉薰腿等,特色小吃有浦江麥餅、手工面、米篩爬等。
數字浦江:2008年,浦江縣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億元,比1978年的0.64億元增長156倍;完成財政總收入12.4億元,比1978年的0.1億元增長124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8億元,比1978年的0.25億元增長163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6元,比1983年的432元增長4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7655元,比1983年的288元增長27倍。 (來源:浙江日報 2009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