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梅、大溇、紅豐3個“城中村”拆遷改造項目評估僅剩5戶。這個涉及1038戶家庭、11家企業,總建筑面積23.4萬平方米的拆遷項目是柯橋街道最后一個“城中村”改造項目,也是規模最大、評估最順利的一個。
柯北塔吊林立、臂架縱橫,“香湖郡”、“僑都一品”、“財智國際”等近300萬平方米的樓宇正日漸長高……
“作為新縣城的核心區域,街道經濟已從‘二產主導’轉為‘三產主導’。”柯橋街道黨工委書記湯金堯介紹說,今年上半年,街道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7.03億元,三產占GDP的比重達到85%。
商貿之城現雛形
現代商貿之城是柯橋新縣城的重要定位,也是柯橋發展城市經濟的重要載體。
通過前幾年的招商以及杭州大廈、沃爾瑪、大連萬達等知名商貿項目的引進落戶,柯橋街道吸引商貿三產項目落戶的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上半年,街道招商辦協助辦理落戶手續的項目達30多只,其中揚州足道、國商大廈生活超市、韓國邵垠美容院等相繼落戶開業,“紅星美凱龍”、銀泰百貨、萬千百貨等一批商貿三產品牌企業紛紛進駐;意大利餐廳、“淮揚人家”、海鮮館等先后簽訂落戶協議。
樓宇經濟是柯橋發展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上半年街道樓宇的入駐率達到90%以上,較去年底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入駐企業的業態日益豐富,除傳統紡織貿易類外,零售服務類的數量逐步增多,囊括了餐飲娛樂、房地產、金融、中介、廣告、影視文化等。
與此同時,街道辦事處通過服務企業、跟蹤督查等途徑,竭力推進在建項目和未開工項目動工建設。街道現有在建項目300萬平方米,兩三年后,隨著這些項目的竣工投用,柯橋發展城市經濟后勁十足。
“城中村”將成歷史
城市化的整體推進,使原本屬于城區周邊的一些村莊都納入了城市規劃建成區范圍,逐漸成為“城中村”,既影響了城市形象,同時“城中村”的居民也有改善居住環境的迫切愿望。
今年,柯橋街道在抓好中澤“城中村”改造一、二期掃尾的同時,于7月份正式啟動中梅、大溇、紅豐最后3個“城中村”拆遷改造項目。僅10多天時間,這個街道規模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項目評估工作,除5戶外其余順利完成,創造新紀錄。到明年上半年,柯橋街道16.99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城中村”將成為歷史名詞。
街道今年還投資2000萬元,對立新、福年、望湖、港越、湖濱、大寺等6個社區的8個老小區進行雨污分流、路面硬化、管線入地、樓道粉刷以及綠化補種等改造。同時,將安置小區管理納入居“兩委會”職責范圍,建立兩委會、物業公司、業主委員會“三位一體”的管理監督機制。雙梅小區、興越西區等運用這種監管模式后,環境面貌有了較大改善。
工業重在做精
“有一點毋庸置疑,發展城市經濟不是說不發展工業,而是要發展適合城市的城郊型工業,重在做精。”湯金堯說,在不能進行量的擴張情況下,街道引導19家規模以上企業通過提升科技含量、加大專利申請、參與標準制訂等途徑,做好提質文章。
“亞太藥業”的規模并不算大,但公司一直致力于化學制劑類藥物研發、生產、銷售,其主導產品產銷量多年居全國前列。3月16日,公司在深交所中小板成功上市,實現自身“蝶變”的同時,也產生“鯰魚效應”。目前,“精誠橡塑”、“前進齒輪箱”等企業也萌生進入資本市場的想法。
而從傳統紡織業轉型的梅地亞新能源公司,近來也頻頻“上鏡”,先是成為國內唯一入駐世博會民企館的平板太陽能熱水器生產企業,前兩天又在市區開出第一家平板太陽能熱水器直營店,邁出了3年內開出國內500家直營店面的第一步。
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新興產業的一項創新舉措,柯橋街道辦事處在藍天·市心廣場設立的數字產業“孵化園”,今年上半年吸引紅宇信息科技公司、鴻飛信息科技公司、宏博網絡科技公司等3家IT創業團隊入駐,使入園企業達到7家,已實現銷售收入10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