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本世紀初,橫機產業在花橋鎮迅速興起,“家家戶戶打橫機”成為農村一道靚麗風景。可如今,這樣的盛況不復存在,當地橫機數量從4000多臺銳減到不足1000臺。為探尋花橋橫機產業興衰背后的緣由,近日,記者特意前往當地蹲點采訪。
突如其來的“狂歡”
陳道乾,花橋鎮白連村人,花橋鎮橫機編織從業者協會會長。作為當地較早從事橫機加工業的人員之一,陳道乾見證了全鎮橫機產業的發展演變歷程。“那幾年,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能傳出打橫機的聲音,橫機產業就像野火一樣燎原。”
陳道乾所說的“那幾年”,是指2005年前后。2001年,他和弟弟一起購進40多臺橫機。剛開始一直接不到活,日子很難過。后來,椒江洪家的一廠家給了他幾包線料加工。由于質量可靠,活慢慢多起來,也帶動了村民就業。
“坐在家里每個月就能賺到上千元錢,這在當時不敢想象。”已有10多年打橫機經驗的花橋村村民林張女,回憶起當初情景不甚感慨。于是,很多村民紛紛要求加入橫機編織工作。
由于行情太熱,農民從事橫機加工的熱情空前高漲。“鼎盛時,家里有100多臺橫機,年產值上百萬元。同時,我還銷售橫機。”陳道乾表示,2005年前后,幾乎一年之間,花橋鎮的橫機數量一下增加到4000多臺,加工點多達三四十個,惠及花橋、兩頭門、下洋、八嶺、吳都、關頭、蒲峰等村莊,催生大小老板三四十個。
“好日子”急轉直下
“美好的時光總是那么短暫”,如今,當記者來到花橋鎮,已感受不到家家戶戶打橫機的景象。目前,陳道乾的橫機只有60多臺,幾乎減少一半,并且很多處于閑置狀態,年產值也縮減到20多萬元左右。
6年前,陳先樹在陳道乾家里負責管理和維修橫機。他告訴記者,當初橫機業的發展,直接帶動了橫機零配件的銷售。在陳道乾家不遠處,有一家橫機配件店,以前的生意相當好。但是,當記者趕到這家店,發現店門緊閉著。
“從2007年開始,橫機產業開始一路下滑。現在,全鎮從事橫機加工的只有幾百人了,很多橫機已經被賣掉,或者干脆閑置在家里。”陳道乾說,那些堅守橫機加工業的,多是因為家里有小孩出不了遠門。花橋村的蘇小蓮就是如此,她目前家里還有兩個小孩在讀書,因脫不開身,只好在陳道乾的加工點做做零活。
在花橋鎮政府附近的一家復印店,店主林美琴幾年前眼看橫機行情走俏,也買來3臺橫機,白天幫別人復印打字,晚上就在店里打橫機。后來由于行情下跌,她把3臺橫機全部賣掉,并新添了打印設備,專心做起復印打字工作。
橫機“出路”在何方
興旺一時的橫機產業,為何會迅速衰落?陳道乾分析認為,由于行業門檻低,橫機編織業存在著規模小、環境差、檔次低等許多與生俱來的缺陷,這不利于整個行業的資源整合。同時,由于資金短缺,很多機器不能及時更新,跟不上市場形勢。“另外,橫機編織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但這幾年人工工資一直沒有多少變化,許多人覺得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于是不愿意干了。”陳道乾說。
業內人士則分析指出,橫機產業依附于服裝業,當初,洪家一帶的服裝業剛剛興起,由于規模擴張的需要,勢必產生一種溢出效應,從而帶動周邊橫機業發展。如今經過多年發展,洪家一帶的服裝業已相當成熟,初步形成產業集聚,橫機產業也必然越來越向當地集聚,對周邊橫機業的發展形成一種“虹吸效應”。
為使橫機產業重煥光彩,花橋鎮一直在積極探索,牽頭成立橫機編織從業者協會,積極與外地廠家聯系,向鎮內用戶推介橫機新產品,增加科技含量,有效避免惡性競爭外,并不定期組織勞動者免費培訓,帶動行業發展。
該鎮分管工業的常務副鎮長陳軍表示,眼下有許多花橋人在洪家一帶經營橫機工作,當前要以市場為導向,鼓勵在外花橋人回鄉創業,更好帶動本地橫機發展。“同時,從政策扶持、技術援助、市場銜接、產品促銷等諸多環節給予支持,幫助產業做好轉型升級,使其逐步向規范化、產業化方向發展。”陳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