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0月24日訊 “我們村大變樣了,到處干干凈凈,再也看不到成堆的垃圾了。”“我們拿到了扶助款籌足了啟動資金,蔬菜大棚很快就能建起來了。”談及近年來家鄉的新風新貌,慶元縣在“雙百互動、先鋒共建”活動中獲得幫扶的村莊幾乎人人都能講出一個關于“變化”的故事。
2010年,慶元縣借基層黨組織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東風,啟動了“雙百互動、先鋒共建”活動,由組織部門當“紅娘”,牽起了全縣122對黨支部的“結對幫扶線”,涉及城鄉共建、村企聯建、強村帶建等各個領域。
一年來,這些結為對子的“好幫手”不斷為“窮親戚”辦實事、解難題、落實幫扶資金,使不少原本貧窮落后的高山遠村面貌煥然一新。
在山高路遠、基礎設施水平很低的左溪鎮枧頭村,村民們長年守著青山受窮,苦于增收無門。與其結對的慶元縣水利局專門為村里量身定制了“幫扶套餐”,投資5萬余元對村內道路進行了硬化,并建起了蓄水池、農田灌溉設施和防洪堤,使村里家家戶戶都喝上了自來水。隨著各種水利設施的順利上馬,枧頭村的農田變成了“高產田”。
針對村民缺少增收產業的情況,慶元縣水利局又積極聯系農業專家,為村里引進了吊瓜這一新產業,在為村民提供全程技術指導的同時,按種植數給予農戶相應的創業補助。如今,村里家家戶戶都種起了吊瓜,村民陳孔盛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吊瓜的價格達到了每公斤24元,僅此一項就為他家帶來了逾萬元的收入。
同樣喝到了幫扶“頭口水”的,還有安南鄉方塘村。今年年初,與之結對的安南鄉安溪村黨支部,派出了一支幫扶小分隊帶著優質毛竹種來到了方塘村的竹山上。這對以“強村帶建村”模式結對的“把兄弟”,都是毛竹產業為主導的村莊,但安溪村的1千多畝毛竹林畝產值超過了6千元,方塘村的3千多畝毛竹林,畝產值卻仍在千元左右徘徊。
“施肥的最佳時節是5月,最好用開坑的方式進行……”在方塘村的竹山上,安溪村毛竹種植示范戶吳思良成了定期“上門送學”的導師,他手把手教方塘村村民種植高產毛竹,如今,方塘村建立起了300多畝高效毛竹示范林,平均畝產量正在穩步提升。
因結對獲益的,還有與企業結對聯建的偏遠山村。在擁有3000多畝高產毛竹林的松源鎮烏石嶺村,由于地處遠山、交通不便,大量優質毛竹“養在深閨無人識”,村民們長年面對豐產不豐收的困境。
去年,烏石嶺村與鑫光竹木有限公司結成了村企聯建的幫扶對子,由鑫光公司出資在烏石嶺村開辦了毛竹加工點,不僅使山上的毛竹林得到了全面開發,還使村里的剩余勞動力走進工廠當起了按勞取酬的“工薪族”。
首批進廠打工的村民陳紅梅告訴記者,她每到農閑時就到廠里上班,工作一天至少能拿到60多元收入。目前,毛竹開發已經為烏石嶺村的剩余勞動力帶去了人均逾萬元的收入。
來源:麗水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