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19日訊 34歲的普通村民劉必亮,最近成為了慶元縣隆宮鄉源頭村第一個獲群眾高票推選的入黨積極分子。
“從18歲起先后三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都沒能如愿。今年鄉里試行了新的農村黨員發展機制,能不能入黨全憑工作業績、口碑人品,這讓我終于邁出了加入黨組織的第一步。”這個源頭村民公認的熱心腸,成為慶元創新農村黨員發展模式的首批受益者。
農村黨員隊伍年齡老化、發展對象論資排輩能力欠強、“近親繁殖”現象屢禁不絕……這些桎梏農村黨員發展的“老大難”問題,今年在慶元縣隆宮鄉率先破冰。
回避——避免“近親繁殖”
“發展農村黨員存在的各類問題,并非個例。”據慶元縣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在農村,有的村黨支部書記并不依據個人德才表現和群眾公認情況發展新黨員,而是憑個人關系親疏加以取舍,甚至對群眾基礎好、有開拓精神和能力的年輕人心存戒備,擔心有為青年發展成才會影響自身地位,“這些建立在個人判斷上的心態,都可能造成農村黨員隊伍老化斷層、青黃不接。”
針對現狀,慶元縣在隆宮鄉率先試行創新——由駐村干部對各村黨支部書記的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進行調查摸底,建立“村黨支部書記近親關系信息臺賬”,在各村申請入黨人員情況登記表上報后,再由駐村干部對入黨申請人是否與村黨支部書記存在近親或特殊關系進行重點審查,并將審查結果上報。
“現在,村黨支部書記近親屬申請入黨都要主動向黨組織詳細說明情況,由駐村干部介入對村黨支部書記是否回避以及申請人是否具備培養條件進行鑒定,門檻提高了,過去‘一言堂’的情況也就不復存在了。”隆宮鄉組織委員吳秋荷說,今年隆宮鄉一次性就從各村上報的申請入黨人員中排除了6名村黨支部書記近親屬,“因為親戚關系反而被淘汰,這樣的情況前所未有。”
測評——入黨先過群眾關
在農村發展新黨員,不公開、不透明、群眾不知情的情況時有發生,老百姓沒有話語權,既導致一些口碑好、有能力的年輕人才失去機會,也無法將部分群眾認可度不高的人擋在門外。
要蓄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源頭活水,首先就要避免發展黨員的“暗箱操作”。因此,隆宮鄉專門建立了民主測評制——在梳理出各村上報的申請入黨人員情況后,組織相關人員到村里隨機選取30%以上的農戶發放測評表,對申請人的表現,從遵紀守法、執行計劃生育政策、鄰里關系等13項測評內容,進行量化測評。
“推誰當黨員,對村里人來說是件大事,老鄉們平時知根知底,給彼此打分可不會來虛的。”源頭村村民吳小胡說,除了給申請人打分外,鄉里還對個別遞交了申請書但沒有被上報、或因種種原因未寫申請書但德才表現好的村民進行逐一走訪,以便及時補報,“這樣一來,村民信任的人一個也不會落下了,大家也覺得心服口服。”
“過去是村里確定發展對象后才把名冊報到鄉黨委,如今在發展黨員時‘關口前移’,我們在確定積極分子階段就主動介入、層層把關,確保能夠提前發現問題。”吳秋荷說,在測評、考察基礎上,今年隆宮鄉除了從申請入黨人員中排除了達不到入黨標準的7人外,還增補了各方面表現較突出的5位村民。
票決——體現真實意愿
在鄉黨委確定了具備推優資格的入黨積極分子名單、具備推優資格的申請人員名單后,這些經過了層層篩選的申請人還將邁過最后、也是最難的一關——在全體黨員會議上接受全面測評,所有人的優缺點都被一一擺上臺面,最終由全體黨員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確定最終的入黨積極分子。
“新制度比以前更民主,不僅增加了測評、群眾推薦環節,還表現在黨支部票決上。”里地村老黨員周幫善說,過去大伙兒都是舉手表決,即使內心覺得有些人能力不強,也礙于人情關系不會公開反對,“現在無記名投票,不同意就可以不選他,更能體現我們的真實意愿。”
創新模式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頭一個吃螃蟹”的隆宮鄉,今年成功推選出了13名黨員發展對象、12名入黨積極分子,他們大多是村里的創業新星、致富先鋒、產業能手,申請人的整體素質有了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