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年終,民眾趕搭家電“以舊換新”補貼政策“末班車”使得家電賣場大排長龍。這樣的情景再次對外傳遞了“政策刺激消費”的卓越成效。
伴隨此輪消費政策退出,社會各界對新一輪消費新政的期待也在持續發酵。 2012新年伊始,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對外透露,新一輪消費促進新政正在醞釀中,并有望在本周舉行的“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公布。
在新政公布前夕,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相關專家表達了對“刺激消費政策常態化”的呼吁;而各界在期待消費發揮拉動經濟增長作用的同時,提出政策還需在收入分配調整和培育新消費亮點上共同著力。
刺激消費政策應常態化
2011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2年經濟工作時,將“擴內需、促消費”作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自主協調發展”的首要任務予以明確。其中,促進居民文化、旅游、健身、養老、家政等服務消費也被納入“拓寬和開發消費領域”內。
“這在明確2012年消費促進領域的同時,無疑再次強調了‘消費拉動’的重要性。 ”2012年1月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室主任張曉晶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直言,收入的調整和百姓福利的提高最終都將通過消費來體現。
在張曉晶看來,2011年度的政府消費顯然多于居民消費,而居民消費恰是“消費拉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2012年亟須繼續通過政策予以促進帶動。
“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同樣需要居民消費的增長,繼而真正實現消費帶動經濟發展。 ”張曉晶表示,類似此前實施的“以舊換新”、“家電下鄉”等促進政策不該只是簡單應對危機和經濟下滑的措施。
他認為,消費增長是個中長期過程,如果一輪刺激政策退出后,任其自然推進,增長勢必非常緩慢,因此,刺激消費的政策應該逐步走向常態化。
在張曉晶看來,所謂常態化,并不意味著某項政策長期存在,而在于“刺激消費”作為一項常態化舉措存在;其內容可以涵蓋降低流通成本、稅制改革、提高相關轉移支付以及強化各類補貼等方面。
此外,張曉晶建議,至于對消費沒有直接刺激效果的政策,諸如完善消費環境和消除未來不確定性的措施都可以納入到常態化刺激消費措施當中。他強調:“這些都將促使百姓敢于花錢和樂于花錢。 ”
記者了解到,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營造安全消費環境上也有明確表述,即明確提出要“強化監管和服務,堅決打擊商業欺詐、制假售假行為,讓廣大群眾放心消費、安全消費”。
確保“消費拉動”關鍵因素有二
2011年至今,歐美債務危機迫使我國出口形勢持續嚴峻,對整體消費增長產生不利影響。各界普遍預測,2011年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大約在17%左右,相較2010年下降趨勢明顯。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王晉斌于1月4日對本報記者表示,本輪消費促進政策的退出對消費趨勢下降無疑將帶來“雪上加霜”的影響,而消費促進政策在發揮強勁帶動作用的同時,也必須理清影響“消費拉動”的關鍵因素。
王晉斌認為,刺激消費政策本身具有雙重屬性,即通過刺激政策拉動總體的消費和通過刺激政策照顧社會中低收入階層及農村地區。
“盡管‘消費拉動’屬性十分重要,但是2012年的政策還應更側重于后者。 ”王晉斌表示,此前實施的惠及低收入群體的消費促進政策仍有延續可能;在此基礎上同樣可能針對一些基本生活用品出臺類似的刺激計劃,但出臺“大規模刺激消費政策”的可能性較小。
王晉斌告訴記者,當前城鎮居民消費占到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0%,而農村占比則為20%,如此“二八比例”無疑傳遞出“消費拉動”的關鍵在于城鎮居民。
“在照顧農村地區消費的同時需要更大程度上刺激城鎮消費力的釋放,這將是2012年消費促進政策的最大亮點。 ”王晉斌預計,如果相關促進政策得以出臺落實,2012年度的消費形勢將好于前一年度。但是,期待更大帶動作用凸顯,還需在以下兩方面共同著力:首先是積極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取得實質進展;第二是積極培育消費亮點。
“如果沒有消費亮點,只有收入增長,‘消費拉動’即便有所增長也不會像預期那樣出現大幅增長。”王晉斌強調,所謂消費亮點,是指能夠激發民眾消費欲望的新產品,只有在收入增長的同時又能培育出大規模消費亮點,才能真正激發“消費拉動”對整體經濟的利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