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A公司是全球大型家電品牌的市場總監問,“如何把自己的冰箱品牌改造成面向年輕人的潮流品牌?”
案例背景:在國家推行家電下鄉補助政策時,A公司專門推出了一款面向鄉鎮市場的子品牌冰箱,因價格便宜、實用很實用農村市場。但現在政策補助沒有了,繼續低價銷售,肯定賠錢。價格上調,價格優勢就沒有了,銷量堪憂。所以只能轉型。
解決方案:用研方法:標準化的三維商業時空
1.決策者的角色:市場部總監,主要訴求是產品在消費者心里的品牌形象。調研的注意力應放在品牌和消費者的關系上,現在受眾群體是年輕人偏愛的品牌,所以先要了解一線城市的年輕人的生活形態和審美標準是什么。
2.決策者的場景:冰箱,家電行業。行業特點:技術密集度高,產品更新快,消費者需求多元,以前為儲存食物,現在儲存面膜等,
3.產品所處階段:新品上市,要做的是識別進入年輕市場的機會,找到那些銷量好的,年輕人追捧的潮流品牌的特點。
總結方法:
把抽象問題轉化具體問題“如何把自己的冰箱品牌改造成為年輕人的潮流品牌?”
可以翻譯為
年輕人的生活形態和審美標準是什么?
年輕人認為的好冰箱是什么樣子?
年輕人認為的潮流品牌具備什么特點?
以上三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我們的這次調研的目標。
找答案的方法:定性的深訪和座談會等,獲取消費者一手信息。一線城市年輕人的住房面積小,廚房大多是開放式的,冰箱是否能融入客廳很關鍵,
結論:設計一款能融入年輕人客廳的冰箱因為智能家居的普及,年輕人習慣用手機控制家電設備,產品方向:一款功能極簡的冰箱,智能部分交給手機就好了。
經典案例2
1879年,一個叫Parlin的人,把美國《星期六郵報》推銷廣告位推銷給一個生產湯罐頭的公司,被拒絕了。理由是,湯罐頭是花錢買方便的有錢人,而報刊的讀者是工薪階層。
似乎邏輯很對,但這只是一個假設。
Parlin沒有繼續說服,而是跑去費城的垃圾場,查看人們扔掉的罐頭盒,這是已知消費事實。結果發現,工薪階層生活圈的罐頭垃圾比富人區多。Parlin和客戶說,“工薪階層是湯罐頭的主流群體,應該投《星期六郵報》”。
這也是一個假設,但它基于事實。
后來罐頭商投了《星期六郵報》,銷售陡增,證明了這個假設。
案例3
一個豪車品牌,優化優化畫像,以便產品改進。
通用做法:利用大數據和問卷去篩選和統計,去銷售門店觀察,找有購車證明的車主做訪談。
結果:車主都是有錢人。得出的假設就是用戶渴望展示社會地位的有錢人,這款車應該朝著更豪華、更高端的反向改進。
看上去這是事實,但這是假象。對于高端耐用品,真正使用者才是用戶。
正確做法:除了看購車證明,還要看車主的違章記錄,可追溯、不可篡改是汽車使用的鐵證。結果:用戶非常懂車、愛車,而且會對不起眼的小部件評論一番。應對車的性能和駕駛體驗方面改進。
案例4
一款洗碗機的使用痛點
做法:觀察法,在洗碗機和餐桌裝上攝像頭。
結果:很多南方用戶在洗碗機上別個東西,留縫。因為用戶習慣把洗碗機當碗柜用,但烘干效果不佳,有返潮氣味。
得出假設:用戶需要一款烘干效果更好的洗碗機,或者,一款工作完自動開門的洗碗機。
案例5
奇瑞汽車做挖掘用戶需求
做法:找到典型用戶,深入用戶生活中,拍一個微型紀錄片:怎么買車、用車,家庭的成員,怎么生活、娛樂的、怎開車接送孩子、老人的,怎么帶家人旅游……小到個人愛好,大到工作夢想,都裝在這個視頻里。視頻被在奇瑞食堂循環播放,各部門的人都知道我要服務這樣一個鮮活的人,我的產品嵌入他的生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結果:1. 各部門對用戶有了共識,2. 反復觀看,細節涌現出用戶的隱形需求。如,坐車的是適度、空間更寬敞,廣告設計中強調車的安全、舒適。
案例6
好萊塢商業創意方法:綠燈系統。如,劇本創作:1)一句話吸引制作人;2)三句話加入故事道德框架;3)一頁紙寫出故事的概況;4)編劇們頭腦風暴。科學的流程控制和信息量化才是好萊塢創意質量的保障。
案例7
1940年杰弗遜紀念堂天天比周邊的建筑物有更多的裂痕,每年都需要大筆的修繕費用。政府找專家分析原因,清潔墻體使用的清潔劑的問題,解決辦法:減少清理次數,或者更換清潔劑。
但后來專家又問了5個問題。
問題一:為什么要沖洗墻壁?因為墻壁每天都有大量的鳥糞。
問題二:為什么有那么多的鳥糞?因為有很多燕子在大廈周圍筑巢。
問題三:為什么有那么多燕子?因為墻上有很多燕子喜歡吃的蜘蛛。
問題四:為什么有那么多蜘蛛?因為大廈周圍有很多蜘蛛喜歡吃的飛蟲。
問題五:為什么有那么多飛蟲?因為大廈窗戶大,陽光充足,飛蟲聚在大廈里,繁殖快。
所以,問題根源是陽光充足。
解決方法:加個窗簾。本來幾百萬美元解決的問題,一個”窗簾“就解決了。以上解決問題的方法是5w,順藤摸瓜。
案例8
某教育機構提供4-16歲在線英語口語教育,孩子通過視頻與老師互動,家長可以手機監控孩子學習情況。銷售增長乏力,用戶續費率非常低,比競爭對手低45%。該教育機構聘請歐美外教,行業頭部老師,遠遠勝出競品企業師資。
解決方法:
1.繪制用戶體驗地圖購買前:預留信息、初次接觸、試聽、初次測評、深入了解、付費。使用中:選老師、預習、上課、復習、反饋和測評、調課和請假。使用后:助教回訪、續費溝通、決策與支付。拆解一個真實的用戶故事,對比用戶在哪個點上不如競品,每個店獨立排查,找到最核心的問題點。
2.找到對標系,發現問題點。拿客戶和競爭對手的用戶資料,然后按照體驗地圖對他們進行了逐一的電話訪談,并輔助做了一些問卷調查和入戶深訪。發現問題:購買前,給用戶介紹老師的資料不詳細;外教配置策略;對助教的角色管理等
3.相關分析,鎖定關鍵問題。資源有限每個階段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找最關鍵的問題。1)在問卷中列出幾個重要的接觸點,測評用戶意愿。2)強化助教全流程服務,提升家長的獲得感
案例9
中國廚具品牌方太廚具,市場份額和產品單價超過了許多國際品牌,這非常罕見。源于他信奉NPS指標。
做法:方太廚具有一個用戶體驗管理部門,100多人,每天打電話問客戶一個問題,你會把方太推薦給別人嗎?如果不會,為什么?只要有用戶提到不推薦,產品部門立即跟進做改善。
案例10
1982年,可口可樂在美國10個城市進行了大約2000次的訪問,問題是,“可口可樂配方講添加新成分,是口味更柔和,您會喜歡嗎?”結果一半多的消費者回答“是”。
調研的區域很廣泛、樣本也足夠大,按說這種調研的指導性應該很強。所以,可口可樂全線采用了新配方。上市沒多久,那些傳統可口可樂愛好者就強烈反對,甚至上街游行抵制新可樂,原型說喜歡的人也變了態度。最終,可口可樂不得不恢復配方。
錯誤點:問卷把“新配方,更柔和”這種正面感受直接告訴了消費者,而人都是不愿意思考的,當然會順著他的想法說。
案例11
一名黑人競選美國加州州長,前期民意調查顯示,他的支持率絕對領先于競爭對手,但選舉結果卻是,他以微弱劣勢輸掉競選。
原因是,人們在接受調研時,不想被認為種族歧視。這是非常常見的心理,“社會期望偏差”。
解決方法:在設計問題時,主動去除或者轉移敏感信息。調研,問“對”問題很重要。
問題修改為,“如果一位優秀的州長,需要具備以下四個條件,請你分別對兩位候選者在這四個方面進行對比。”
拓展案例1:“你聽過大家都在討論的傳音手機嗎?”----改為----“你聽說過傳音手機嗎?”----更好的問法----“請列舉你記憶中的所有手機品牌。”
拓展案例2:“你的小孩有盜竊行為嗎?”----改為----“有人認為兒童拿別人的董事是不良行為,也有人認為這是強烈的好奇心的表現,你的小孩一個月內有隨便拿過別人的東西嗎?”
案例12
一家民宿想知道人們的出行住宿情況,
第一種問法:“你旅行時,經常住哪類賓館?”結果5%住民宿;
第二種問法:“你和家人度假時,通常住什么賓館?”結果30%民宿;
問題點:第一種問法太模糊、不聚焦。既沒有說清旅行的類型,也沒有說清住宿的動機。問題不聚焦,摻雜的情況就會復雜,結果的“純度”就會降低。
案例13
一家公司新上一個財務系統,是技術部門開發的,但財務總監很不滿意。到底是開發者的原因還是使用者要求太苛刻吶?
財務總監在群里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對新的財務系統怎么看?”結果匯總出一個壓倒性意見:財務系統確實有問題。
問題點:財務總監問了一個極其隱蔽的誘導性問題,“怎么看”一定是表達看法,尤其是不滿的看法,在暗示受訪者質疑新系統可能的問題。
正確做法:“你覺得心的財務系統用起來怎么樣?”讓受訪者表達使用感受,而非產品評判。
拓展案例:“如果有一副太陽鏡可以保護你的眼睛遠離太陽的有害紫外線,你愿意為這副太陽鏡支付多少錢?”----過分夸大太陽鏡防止紫外線的作用----“如果有一副太陽鏡可以減少對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你愿意為此支付多少錢?”
案例14
一個冰箱市場的領導品牌,每年都做一次用戶細分,來做下一年的產品規劃,它方法是,盯著競品走,跟最熱銷型號,結果產品越來越多,賣場陳列不下,分散研發資源,丟了自己的優勢。
正確做法:回到用戶使用場景中。用戶和產品的連接都要經過場景。
具體做法:1.定性,用戶對冰箱的需求有短期保險、長期冷藏等。2.定量,給需求排序,看需求占比。3.根據企業資源定產品策略,資源豐富就去滿足所有用戶群體,資源有限就根據研發優勢滿足最大占比用戶群。
案例15
2018年,某個啤酒品牌在2年內,銷量下降5%。他們每年的銷量800萬噸,下降5%,就少了40萬噸,相當于沈陽市民,一整年,一瓶啤酒沒有喝過。
采用5w法找原因,結果:當年計劃生育的滯后政策,人口紅利沒有了,年輕人少了,喝啤酒的人少了。是的,找到了根源,但然后那?在宏觀政策面前沒有然后。
正確做法:找那個有行動潛能的原因。在研究啤酒行業發現,整個啤酒行業都在下滑,唯獨高端啤酒銷量反増5.6%。解決方法:調整產品策略,增加高端啤酒的產品線。
文章摘抄于:《銷售經理實用全書》 作者:趙凡禹 林墨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