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幾乎所有的行業蘭世立都干了。公務員、電子業、餐飲業、地產業、旅游業、航空業……一路攻城掠地,戰無不勝,成為一代闖王。但是,他沒有在核心競爭力領域停留下來,沒有建立屬于自己的根據地。遭遇了航空業的滑鐵盧,“九宮山”黯然失色
文/楊思卓
東星航空董事長蘭世立2007年曾感嘆,這一年“時而在天堂,時而在地獄”。到了2008和2009年,這天堂地獄兩重天的滋味似乎變得更濃更烈。但是,他沒有料到,僅1年之后,天堂會真變成了地獄:2010年4月9日,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蘭世立有期徒刑四年。英雄變成階下囚,不免讓人覺得有些悲涼,很可惜。為什么英雄總脫不了草莽習氣?
說他草莽,是因為他和闖王李自成極其相似。就是這么一位被人們尊稱為“闖王”的人,落了個“流寇”名聲。毛澤東說他是“流寇主義”。
看看他的征戰歷程,你就明白了:只知攻城,不知守土。跟隨李自成多年的老馬夫王長順也說了:“義軍破城之后并不固守,打了就走。”李自成一開始活動在商洛地區,然后轉戰到江北。被推為“闖王”后,他率眾征戰陜西、甘肅、四川一帶,卻始終沒有建立一個穩定的根據地。就說洛陽吧,曾幾次攻占,但過后都放棄了,即使它是一座中心樞紐城市。只打游擊戰,不建根據地,兵敗如山倒,闖王成了流竄作案的山大王。
看罷闖王,回過頭來看蘭世立,是不是很相似?其實,蘭世立的經歷就給出了明確的回答,他這個中國企業的闖王,也是為其流寇思想所害。
1990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的蘭世立進入湖北省政府機關工作,同年調到海南省政府機關。在海南開發的熱潮中,蘭世立下海經商。
從賣電腦起家,賺到第一桶金后,蘭世立真正走上了商業道路,并再次轉身,開酒店、做房產、投資公路等。擁有一定的實力后,蘭世立看到了旅游業的前景,成立旅行社、組建車隊、買斷景區,于1999年成立了東星旅游公司。2004年,蘭世立看到旅行社的很多業務都觸及到了航空領域,且當時中國民航業剛起步,前景廣闊。于是,他有了做航空的新夢想:東星航空公司2005年誕生。因為航空訂票的系統需要,他又拿到了通訊業的運營牌照。
從電腦、酒店、房產、旅游到航空,因敢想、敢干、敢闖,蘭世立創造了商界傳奇。2005年,蘭世立以20億元的身家躋身《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第70位,成為湖北有史以來第一個進入該榜前100名的富豪。在“贏在未來?界領軍人物”論壇上,蘭世立被評為“2008年度商界領軍人物”。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財富新勢力”成為了縱橫商界的闖王。
然而,闖王很風光,也很無奈啊。天堂令人旋暈,地獄令人驚悚。東星航空成為中國第一家破產的航空公司,蘭世立淪為階下囚。從天堂跌入地獄,這是為什么?他太多“心”了。
改革開放以來,幾乎所有的行業蘭世立都干了。公務員、電子業、餐飲業、地產業、旅游業、航空業……一路攻城掠地,成為一代闖王。但是,他沒有在核心競爭力領域停留下來,沒有建立屬于自己的根據地。
剖析蘭世立的商業模式,我們發現這樣一個詞“空手套”。進入航空業時,他以外界稱為“空手套白狼”的方式搞來了20多架飛機。當然,“空手套”并不是貶義詞,維珍航空的理查德?布蘭森就是一個空手套大師。但要當心,人外有人套外套。很多時候,事情結局未定,變數殊多,你是只知手中有套,不知身后有套,不免要把自己套。蘭世立在航空業表現出了足夠的商業機智,民營航空剛起步,他就介入,然后等到了一定時候把資金撤出,贏取利益。可這一次,蘭世立沒有想到,空手套來的航空“很差錢”。所以,遭遇了航空業的滑鐵盧,“九宮山”黯然失色。
受東星航空破產的拖累,東星集團旗下的房地產、旅游、餐飲等陷入困境,一切似乎就此戛然而止。蘭世立18年的商業生涯,充滿了傳奇,也充滿了戲劇色彩。東星集團也成為了中國商業史上一家典型的民營企業。不禁讓人聯想起兒時讀到的那個“猴子掰玉米”的故事,猴子下山,掰了玉米,摘了西瓜,追了兔子,可最后兩手空空。
有人認為,蘭世立的遭遇歸根結底在于他湖北人的性格。用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林語堂的話來說,那就是“中國向有‘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之說,蓋湖北人精明強悍。”這“九頭鳥”頭腦靈活、聰明多智、敢于拼搏,卻又過度張揚,桀驁不馴。在商業環境中,這樣性格的企業家往往喜歡冒險,屬于冒進主義者。也有人評價說,蘭世立是“一個想拿兩個蓋子蓋十口鍋的冒險家”。這個評價很中肯。
從大的范圍來分,企業家可以分為兩類人:玩資本的、做實業的。我們把玩資本的稱為“獵人”,用子彈換獵物,收獲如何,靠的是眼光;做實業的可稱為“牧人”,早起晚歸,一天天讓牧場草長羊肥,靠的是辛勤和汗水。公職需要牧人的性格,牧人需要有堅定的耐心與踏實的工作;經商需要獵人的性格,獵人需要有靈敏嗅覺與快捷的速度。蘭世立顯然是一個風險偏好者。從公務員下海經商開始,他已經是一個端起獵槍的獵人。從企業經營來看,蘭世立的確很有頭腦,也很有眼光,敢想敢干,是一個玩資本的高手。
可問題是,在商業的大草原上,端起獵槍的蘭世立其實是一個回歸原始狀態的獵人,涉獵諸多領域,卻無核心行業。為什么說是一種回歸呢?在幾百萬年前,人類基本上是靠打獵為生的,走到哪打到哪兒,哪里有獵物哪里就是家,沒有一個固定的地。就跟打游擊戰一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沒有根據地。蘭世立正是這樣一個人。
多年來,身處企業管理咨詢前線,我發現:企業渴望更多的利潤,進行多元化經營是一種普遍的擴張方式。但是,企業成敗的關鍵不在于做了多少行業,而在于能否保持核心競爭力。
其實,蘭世立可以有另外一種命運,不必“做多做廣”,可以“做深做厚”,可以“做精做特”。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大而全不一定就是優勢,專而精才是本事,做好一個產品,做好一個行業,也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從多頭并進到戰略收縮,保持核心競爭力,重點突破,是企業生存發展之道,也是企業領導者的明智之舉。
獵手與闖王,下集更精彩
成者王,敗者寇,蘭世立遭此一劫,是因為他寫好了上半部,卻沒有寫好下半部。當然,蘭世立不是個例,是通例。縱觀企業界,有人做了闖王,有人做了獵手。雖然一個闖王倒下了,可還有千百個闖王、獵手在路上,且大部分的獵手都餓死在尋找獵物的路上。
每個企業家都想把事做好——不如換條路走吧,別在一條道上走到黑。不能總做闖王,下集做國王。如何由獵手變成國王?從流寇到國王,不妨學學諾基亞,創立自己的王國。
諾基亞一開始東游西蕩,從紙張、物業、膠鞋、輪胎到電子產品,幾乎所有的產品都生產了。但問題是,流浪漢變成了國王,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它是怎樣做到的?關鍵在于兩次產業重心的調整:1860年,諾基亞成立電子部,確定以光電傳輸為發展核心;1992年,時任總裁約瑪?奧利拉提出“諾基亞要成為世界性電信公司”,確立了以移動電話為中心的專業化發展新戰略。
事物的發展總有類似之處,人類發展是這樣,企業的發展也如此。人類由狩獵經濟到畜牧經濟是一大進步,由放牧到定居下來傳宗接代,一代代優化,又是人類的一大進步。再看看我們的世界,以色列建立了自己的王國,而吉普賽作為一個天生流浪的民族,沒有建立王國。從這點看,諾基亞有點像以色列,蘭世立倒有點像吉普賽。不妨學學諾基亞,建立自己的王國,如此,下集的故事會更精彩。
作者為北京大學領導力研究中心副主任